宜春市靖安县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非法加工、销售农产品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农产品质量安全 SC认证 产业发展
【基本案情】
靖安白茶是江西省十大名茶之一,2012年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2年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3年入选中国品牌农业与市场年度评选2023年度新锐品牌30强。靖安县白茶种植5.38万亩,100亩以上茶叶经营主体37家。2023年白茶产值2.38亿元,全县76个行政村中有5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了3233亩茶园,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5万元,带动农户6364户15198人,农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是靖安农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但个别白茶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违法加工、违法销售等违法行为,侵害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
【检察机关履职过程】
靖安县人民检察院接到群众反映,靖安县某白茶销售店非法加工靖安白茶并假冒某白茶公司的品牌和商标。经初步调查,靖安白茶是名优绿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达5-10%,是其他绿茶的2-4倍,属于食用农产品。2023年11月,靖安县人民检察院依法立案,因专业性较强,该院邀请具有茶叶检测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志愿者、食品监管专业人员参与现场勘验、茶叶检测等调查取证工作。
经调查查明:(一)部分白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工作人员未戴工作衣帽、口罩等情形,不符合食品加工标准要求;(二)部分白茶销售店未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预包装食品经营备案,且预包装销售的靖安白茶未标注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也未落实茶叶进销货台账,未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三)“靖安白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只在产品上简单标注“白茶”或“靖安白茶”字样,未标注法定信息。前述情形违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规定,影响白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损。
2023年11月22日,靖安县人民检察院向相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全面开展靖安白茶保护监管工作,对非法加工、销售靖安白茶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销售假冒他人商标的靖安白茶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
相关单位对案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联合其他单位对全县域白茶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共立案查处3件,督促整改违法问题12个,督促10个预包装销售白茶门店办理备案登记。靖安县人民检察院持续跟进监督,协调推动相关单位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截至2024年8月,共随机抽检白茶茶青、白茶125批次,并邀请省有关单位(委托省农科院)随机抽检4批次,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8月26日,中国茶叶学会公布了2024年茶叶品质评价结果,江西有9个茶样被评为五星级品质,靖安白茶独占7个。
靖安县人民检察院结合办案开展调研并向县委、县政府专报,推动出台《关于推进靖安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地理标志产品靖安白茶》地方标准,助推白茶标准化生产。靖安县人民检察院对接靖安县白茶协会,推动协会就白茶质量提高、白茶商标使用保护、白茶包装、标签说明、包装监制等制订了“五统一”制度,完善《靖安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靖安白茶包装管理办法》,实现行业自律,确保靖安白茶品质。同时组织25家白茶规模企业员工参加白茶产业规范化发展培训,51人取得茶产业证书,支持鼓励新增5家茶企取得白茶及制品SC认证,SC认证白茶企业达到15家。该县投资3000余万元建立白茶产业中心,与县内22家茶企、合作社建立合作经营新模式,联农带农茶园近万亩,实行白茶统一加工生产,保障了白茶质量品质;投资1500万元建成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吸引20余家茶企、茶商、茶店入驻,品牌效应持续扩大,白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典型意义】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饮品,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乎群众消费安全与地方经济发展。检察机关积极邀请专业人员辅助办案,查明靖安白茶加工、销售以及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职能部门全面履职,查处违法问题并开展茶产业专项整治,从茶园基地到销售市场、从茶青到茶叶,加强全链条品质管控,促进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推动行业治理与系统治理,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助推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